摘要:本文对苗族平绣花鸟纹帐沿的病害情况、纤维类别、组织结构以及修复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和详细论述。修复后的织物整体柔软而富有光泽,病害得以去除,原貌基本恢复,适宜展览研究。
关键词:苗族刺绣;纹样;针线法
1 引言
苗族刺绣是中国手工艺术中的瑰宝,与四大名绣苏绣、蜀绣、粤绣、湘绣不同之处在于色彩斑斓、对比强烈、纹饰多样,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此次修复的苗族平绣花鸟纹帐沿色彩绚烂,是清初苗族刺绣的珍品。具体修复工作是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的近现代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期间完成,此文物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2 文物概况及病害分析
2.1 文物保存现状
苗族平绣花鸟纹帐沿由贵州省博物馆于1999年从松桃县盘石镇梨平村征集,年代为清初。文物整体呈长方形,由表里两层组成,帐沿左上角残留湖蓝色布条镶边。帐沿主体长172cm,宽36cm。残留镶边长22cm,宽3cm,为两块织物拼接而成,呈长方形(缺一角)。(图1)
|
图1 苗族平绣花鸟纹帐沿
|
2.2 文物病害分析
帐沿整体较为完整,局部破损严重,有四个较大的孔洞,此外还存在绣线脱落、残缺、皱褶、污染等病害,背衬整体褪色。织物右下角和背衬下边缘碎小孔洞较多。根据文物现状绘制病害图。(图2、3)
|
图2 苗族平绣花鸟纹帐沿正面病害图
|
|
图3 苗族平绣花鸟纹帐沿背面病害图
|
3. 纤维种类与组织结构研究
3.1 纤维种类
为更好的对文物进行修复保护,需要对文物的纤维种类进行检测鉴定,以便选取修复材料,制定修复方案。由于此帐沿由三种材质的面料组成,所以要对三种面料分别进行检测。此次检测是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选取已经脱落的纤维或在织物背面选取线头进行鉴定。使用生物显微镜对样品的截面、纵面进行观察。经鉴定,可确定背衬经纬线均为棉纤维,黑色面料经纬线均为为棉纤维,镶边纬线为棉纤维,绣线为丝纤维。由于镶边的经线较细,纵面可初步确定为丝纤维,但截面不明显,为更好的确定纤维种类,对镶边的经线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确定镶边经线为丝纤维,镶边应为丝棉交织物。(图4、5、6、7)
|
|
图4 背衬经线纵面 图5 镶边纬线截面
|
|
|
|
图6 镶边经线纵面 图7 黑色面料经线截面
|
|
3.2 组织结构研究
黑色面料:经线S捻,强捻,投影宽度0.14mm,81根/cm,纬线S捻,强捻,投影宽度0.20mm,66根/cm,为五枚三飞缎;(图8)
背衬:经线Z捻,弱捻,投影宽度0.19mm,38根/cm,纬线Z捻,弱捻,投影宽度0.19mm,41根/cm,为平纹组织;(图9)
|
|
图8 黑色面料组织结构 图9 背衬组织结构
|
|
镶边:经线无捻,投影宽度0.12mm,73根/cm,纬线S捻,强捻,投影宽度0.19mm,41根/cm,为平纹地斜纹花的绮组织。(图10、11)
|
|
图10 镶边地部组织 图11 镶边花部组织
|
|
4. 保护修复
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结合文物的保存状况,确定以针线法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确定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消毒→清洗→平整→修复衬料及修复用线染色→针线法修复→制作支撑。
4.1 消毒
为杀灭纺织品上对文物本体有害的微生物,修复前,需对文物进行消毒处理。此件帐沿主要采用的是熏蒸法消毒,使用环氧乙烷、二氧化碳混合气体消毒(3:7),熏蒸为温度37℃,熏蒸时间为20h。
4.2 清洗
4.2.1 斑点试验
为确保清洗的安全及效果,在对文物进行整体清洗前,需在适当位置进行斑点试验。帐沿正面黑色缎面污染较少,且黑色棉纤维易褪色,刺绣是不加捻的平绣,所以对黑色面料只进行物理除尘,不使用水洗。
在背衬表面选择适当位置,底下放吸水棉,使用棉棒蘸去离子水垂直擦拭,观察吸水棉是否有褪色现象,多次试验后,确定背衬无褪色现象。但100%去离子水的清洗效果不佳。又在去离子水中分别添加1%、2%、5%的中性洗涤剂进行清洗试验,结果显示2%中性洗涤剂的清洗效果最佳。(图13、14)
|
|
图12 污渍斑点试验 图13 2%中性洗涤剂清洗掉的污渍
|
|
4.2.2 清洗
此次仅对背衬进行清洗,所以需将背衬与黑色缎面分开。由于织物背衬与黑色缎面有缝线缝合,所以只能分开下侧,这就要求清洗时注意黑色缎面,避免拉扯,损伤文物。在清洗台内斜放一张纱窗,角度为15度左右,适当倾斜有利于污水的流淌。将背衬平铺在纱窗上,用去离子水润湿织物,然后用软毛刷蘸取2%中性洗涤剂的去离子水,顺着文物的经纬线慢慢润湿,几分钟后,用最小流量的去离子水反复冲洗,确保无中性洗涤剂残留,然后放平晾干。清洗后的背衬柔软、富有光泽。(图14 )
4.3 平整
文物由表里两层组成,清洗时只清洗了背衬,如不加平整,两层缝合时将出现偏差,为了达到修复目标,有必要在修复之前对背衬进行平整。在半干状态下进行平整效果是最好的,所以将清洗后的文物平铺在工作台上,然后用铅块压置,防止背衬缩水。对于破洞处,使用纺织品专用回潮机加湿,为减小喷口蒸汽的冲力,在喷口处裹双层纱布,然后用镊子理顺经纬线,达到经直纬平,再用磁块压住,让织物自然干燥,接近干燥时去除磁块,使用有机玻璃片压放,文物完全干燥后,去除玻璃片,文物即可达到平整状态。(图15)
|
|
图14 清洗背衬 图15 平整
|
|
4.4 衬料及缝线的染色
染色要求效果与文物整体一致,但又要有所区别。此次修复中,主要是黑色缎面与镶边的染色。由于植物染料色牢度较差,易褪色,所以此次染色主要使用化学染料,在经过多次试验后,获得与文物基本一致的颜色,再对染色后的织物进行做旧处理,避免底衬颜色过于鲜明带来反差。衬布选择了与原件本身颜色、纹路相近的面料,可直接做旧使用。做旧方法主要使用红茶、绿茶。最终得到与原件相近的黑色和褪色后的湖蓝色。具体的染色配比如下:
(1)黑色缎面底衬的染色配比
缎纹白色棉布10g,雅格兰特黑10%owf,兰纳洒脱黑3%owf,兰纳素红1%owf,兰纳苏棕3%owf,活性土黄2%owf,浴比1:50,1%醋酸,Nacl 10g。
(2)镶边的染色配比
白色双宫缎42.5g,艳兰1%owf,兰纳素黑0.4%owf,兰纳素红0.2%owf,浴比1:50,1%醋酸,Nacl 20g。浴比1:50,1%醋酸,Nacl 20g。
4.5 针线法修复
传统的针线修复是运用缝制服饰的针线来修复纺织品文物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是在纺织品文物背后或表面加衬一层现代织物,通过针线缝合技术将两层或多层织物缝合,以起到加固文物破损部分的作用。针线修复法是一种纯粹的物理修复方法,具有可再处理性,即修复部位的材料必要时可拆除,从而恢复文物的原状。这种方法适用于清洗后具有一定强度能够承受缝纫力度的纺织品。[1]
在修复前,使用纺织品专用回潮机对文物破损处进行加湿回潮,用镊子梳理破损处的经纬线,尽量梳理平整,遮挡衬布,减小破口。然后用包缝过的磁块压住。
(1) 黑色缎织物的修复
黑色织物为五枚三飞缎组织,缎组织的结构特点决定了黑色织物的纹路基本为横向,因此在使用针线法修复时,针线需按织物纹路运行。因此,黑色织物的修复主要使用长短针针法。
(2)背衬的修复
背衬下边缘碎小孔洞较多。经过梳理破口处的经纬线,多数裂口可对齐,因此使用鱼骨针拼接裂口两侧织物,接缝平整,视觉效果较好。对于边缘毛边较严重的破口,主要使用锁边针,可固定即将脱落的纤维,防止毛边范围继续扩大。(图16、17)
|
|
图16 背衬局部修复前 图17 背衬局部修复后
|
|
(3)镶边的修复
帐沿镶边只残留了左上角,但根据帐沿下方和右侧残留的缝线及针迹,可以确定帐沿左侧、下方和右侧原本都是有镶边存在的。由于帐沿上方无针脚痕迹,所以不能推测上方原本是否有镶边存在,因此,只对左侧、下方和右侧的镶边进行修复复原。镶边与背衬的缝合主要使用跑针。这种针法中的缝线施加于织物纱线的力较小,纱线在受到外力产生位移时,不会被缝线死死地固定住,而是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这对于脆弱纱线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2]镶边与黑色缎面的缝合,主要使用缭针,该针法的缝线在折叠的两层织物间滑动,针迹几乎看不见,表面不显露针脚。
(4)刺绣的补全
右侧第一组纹饰的鸟及部分花瓣缺失,根据残留绣线,并参照其他纹样,可以断定纹样的轮廓,然后进行刺绣补全。绣法选择与原件相同的绣法,花瓣及鸟身采用平绣及抢绣。花枝采用柳针。对于丝线脱落的,先将绣线梳理齐整,然后用钉针钉住,再用长针掩盖。(图18、19、20)
|
|
图18 局部修复前 图19 局部修复后
|
|
|
图20 帐沿修复后
|
4.6 制作支撑
平面类纺织品的保存一般使用平摊式保存、卷轴式保存和悬挂式保存三种方法。对于平面类纺织品来说,最理想的保存方法是平摊法。但由于此件文物较长,平摊式存放较困难,所以选择卷轴式保存。选择合适宽度的白色真丝电力纺,经过脱浆平整后,缝成圆柱状,然后装入适量的弹力棉。最后将平整好的帐沿卷好,用宣纸包裹存放。(图21)
|
图21 制作支撑
|
5. 纹样与刺绣针法的研究讨论
苗族刺绣不仅制作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因为它的纹样不仅有对美好生活的写实,更有对苗族历史的记载。每个纹样都是一种传承。苗族刺绣就主题来讲主要有图腾崇拜、远古神话、历史题材、自然环境、现实生活等;最常见的纹样有龙纹、鸟纹、植物纹、几何纹、鱼纹等。此件帐沿的纹样主题是自然环境,纹饰则是苗族刺绣中最常见的花鸟纹。从左到右三组纹饰的花型各不相同,有牡丹花、菊花等,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开绽放。鸟的形态也不尽相同,有的扭头俯身与蜜蜂玩耍,有的独立枝头凝视前方。
苗族刺绣的针法较多,最常见的针法有平绣、辫绣、挑花绣、堆绫绣、贴绣、锁绣、打籽绣、缉线绣等。此件帐沿的花瓣、叶子、鸟身采用平绣、套绣,使得整幅作品色彩艳丽、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而花枝采用柳针,花芯及鸟眼处则采用打籽绣,使得局部立体感较强。(图22、23)
|
|
图22局部纹样 图23 局部纹样
|
|
6. 结语
苗族刺绣源远流长,是中国手工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此次修复的苗族平绣花鸟纹帐沿经过三百年的传承,刺绣部分出现了缺失,织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经过工作人员的保护修复,文物大部分病害得以去除,文物原貌基本恢复,效果较好,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技术手册》,[M] 北京:文物出版社,P85。
[2]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技术手册》,[M] 北京:文物出版社,P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