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
2024年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单位预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保科技 > 中心学术
清咸丰五年圣旨保护修复方法探究-徐军平、刘靓(有机部)
作者:徐军平、刘靓 | 来源:省修复中心 | 发布时间:2019-09-24


摘要本文对定陶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丝织品圣旨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法进行探讨。经过修复实践,证明运用织物衬补法对其进行保护修复比较合适。这种方法不会改变文物原始外观,对丝织品的修复损伤可以降到最低且具有较高可再处理性,为装裱类平面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清代丝织品圣旨   织物衬补法


1. 引言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维护专制统治,形成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官员封赠制度,利用它来满足官僚士大夫上荣祖考,下及子孙的欲望,使之效忠于朝廷。诰命就是这种制度的一个物证。它由皇帝降旨授予,为体现对臣下的荣宠,书写在贵重的丝织品上,色彩绚丽,精美华贵。

清代对有功劳政绩官员的奖赏办法之一,就是在国家庆典时,给官员及家属封赠名号。清制规定,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发给敕命。由于实行覃恩封赠,除了封授官员本身以外,还对官员的先代和妻室实行推恩封赠,并可延及官员的子孙后人,有的可以封袭数代。

清代诰命的内容为:先简述皇帝的相关旨意,然后是被封赠者的任官事迹或功绩,最后是封授的品秩、袭次等。由翰林院撰拟,用骈体文,文式上有着严格的限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改为各按官职大小统一撰定文字颁布,文式存贮内阁,刷印成册。每当封典时,吏、兵二部题准封赠职务及姓名,由中书科按品级缮写,经内阁诰敕房核参考后,加盖御宝颁发。

清代诰命由宫廷御用丝织机构制造。康熙元年(1662年),由江宁织造局织办。光绪四年(1878年),诰命、敕命改由杭州织造局织造。

此件文物为清咸丰年诰命圣旨,定陶县博物馆收藏,三级文物。由五色小云纹斜纹绫锦织造而成,分深褐、土黄、明黄、淡黄、浅褐五种颜色。诰命卷首、卷尾分别织有升降龙纹图样,首尾相向的两条飞龙之间织有篆体字奉天诰命。起首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在不同颜色的斜纹绫锦上,用黑、红、绿、蓝等四种颜料分段书写,为汉文和满文合璧,汉文从右至左书写,满文从左至右书,两种文字向中间延伸,合于中幅书写日期咸丰伍年拾月贰拾日,上面加盖制诰之宝玺印。

诰命主要内容是咸丰伍年拾月贰拾日清朝皇帝对时任广西右江镇总兵署广西提督谷韫璨的祖父母的推恩封赠。谷韫璨(字宝岩,1794-1861), 定陶县陈集镇陈集村人,清朝道光元年考中武进士,曾任省塘、山西游击,抚标中军参将,蒲州副将,湖南衡州、永州总兵。谷韫璨曾多次将家乡陈集种的山药进贡于朝廷,得到朝廷赏识,后被提升为广西省水陆提督。(图1

 

1 圣旨中汉文记录的文字


2. 圣旨病害调查

这件诰命圣旨呈长方形,修复前尺寸为305cm*30cm,是以较厚重的绫锦为书写载体。表面字迹有少量缺失,绫锦有褪变色现象,部分缺失、开裂、脱丝。圣旨是采用传统纸质书画的装裱形式进行装帧,上下边缘的包边纸几乎全部缺失,原装裱使用的浓稠浆糊渗过绫锦纤维孔隙,在文物表面形成暗色污斑。卷首、卷尾没有卷轴,背面的托纸有三层,部分缺失,已与绫锦本体大面积脱离。整件文物保存状况较差,无法进行展览与研究。(图210

      

                                      图2 清咸丰伍年诰命圣旨修复前状况




 

3 圣旨局部破损、脱丝、污染状况  4 圣旨局部破损、脱丝、污染状况


    

      5 圣旨表面字迹脱落情况(80×

      图6 圣旨表面字迹脱落情况(120×




 

 

     图7浆糊在圣旨表面堆积结壳8浆糊在圣旨表面堆积结壳(180×




 

  9  圣旨背纸残缺状况                      10  圣旨背纸与表层绫锦大面积脱



   3.
保护修复前准备

3.1 保护修复方法选择

 这件圣旨的本体是平面单层绫锦类厚重织物,整件强度尚好,能够承受丝线缝补的强度。对于局部缺失、开裂和脱丝病害上下边缘缺失的包边可以使用局部织物衬补法对其进行加固修复。此外,可在背面缝缀整片衬布,来增强圣旨的强度。

3.2 保护修复材料选择

对于修补用衬布和缝线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情况。

3.2.1 衬布选择

1)衬布要与原件材质相,即都是丝绸。

2)衬布的厚度和紧度最好稍低于原件,有利于加背衬后织物的柔软。

3)在染色加工方面需要依据原件的织物色彩进行,要以织物的主背景色为根据来染色,达到衬布与原件色调一致的效果。

3.2.2 缝线选择

1)要求缝线与织物纤维是同材质,即真丝线。这种线比较细,但有必要的强度和弹性,能给织物以支撑和保护。

2)要求缝线色泽与原件相近,缝线必须以织物的主背景色为根据进行染色。

3.3  修复材料的染色

3.3.1 染料的选择

对于修复材料的染色,采用的是合成染料而不是天然植物染料,主要原因是:

天然植物染料的不足:

1)植物染料不易获取,工艺较复杂,制得染料不易保存。

2)植物染料的色牢度较差,易褪色,受潮后又会晕染,同时染好的相近色彩经不起紫外线的照射,若干年后可能与原残存部分颜色有较大差别[1]

3)单种植物染料很难染出匹配的颜色,植物染料染色不定量,色深不好掌握,且植物染料染出一种色彩后,较难重复再染出同种颜色。

现代的合成染料的优点:

1)染料较易获取,易保存。

2)这些经过改善的合成染料稳定性和持久性更强,色牢度更好。

3)这些合成染料的色牢度之间相对平衡,染色时,一般是两种或三种染料混合染色,染料定量使用,操作程序较为规范,可以重复操作染出同种颜色。

3.3.2 染色程序

1)水洗脱浆

现代的织物几乎全部经过染整助剂的处理,如淀粉、树脂整理剂以及其他浆料等。这些整理剂不仅会阻止染色时纤维对染料的吸收,而且还会影响织物的寿命。如果这些化学品留在文物的背衬中,以后会加速织物的老化。对于任何一种选定的新的背衬材料,都必须在沸水中或用其他有效方法去除这些添加剂。工艺是将织物放入盛有适量去离子水或蒸馏水的容器中加热,至沸腾后继续煮约20分钟,降温后取出织物,吸水晾干。[2]

2) 准备染色辅助剂

在染色中通常使用的有以下辅助产品:

无水硫酸钠(Na2SO4),用作蛋白质纤维的缓凝剂,使色彩分布均匀。

冰醋酸(HAc),在蛋白质纤维的染色过程中,醋酸起到媒染剂的作用。

这些化学辅助产品不会停留在与它们接触的纤维上,可以在操作结束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去除。

3)染色步骤

①称量要染色材料在干燥条件下的净重。

②准备染料溶液。精确测量染料的重量,按照染料与去离子水的比例为1g:100ml配比染料溶液,其浓度为10g/L

③根据配方计算染液需要的总体积(其比例是染色材料与去离子水的比为1g:40ml)。

④计算每种染液需要的溶液量

公式:材料干净重×染料的百分比(配方的说明)× 100(固定数值): 染料的浓度

⑤添加剂的量

配比添加剂,将添加剂按1g:10ml的比例溶于去离子水中。主要的添加剂有:无水硫酸钠和醋酸。


4  保护修复实施步骤

4.1 文物基本信息收集

对文物进行观察记录,包括文字记录、影像记录等,利用手持式电子显微镜对织物组织结构分析鉴别。(图1112


 

   图11 圣旨表面呈现左斜绫纹结构(120×  12 圣旨表面呈现左斜绫纹结构(120×


4.2 绘制病害图

在修复前,要对织物的病害情况全面了解。工作人员采用照相和手绘的方法,对病害作详细记录。按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馆藏丝织品病害分类与图示》要求,使用photoshop软件绘制文物病害图。(图13

 

13 圣旨文物病害图

4.3 除尘

工具:棉签、竹签、斑点试验卡。

材料:棉花、吸水纸、去离子水、天然橡胶清洁泥。

选择文物不明显部位,在1cm2内做斑点试验。在试验区下面放置滤纸,然后用棉签沾去离子水擦拭织物表面,观察吸水棉,判断文物有无褪色现象,经试验,绫锦本身遇水不褪色,但表面文字的书写颜料有褪色现象,因此,只能对文物进行物理除尘,而不能进行水洗。工作人员使用文博专用吸尘器,在吸口处加纱布,吸除文物表面灰尘。使用视频显微镜观察发现,托裱背纸的浆糊老化,并通过经纬线之间的缝隙渗透到文物表面,需要去除。鉴于圣旨的字迹褪色不能进行水洗,经过试验,采用天然橡胶清洁泥清理文物表面及缝隙中的板结浆糊效果较好。但对于渗透至丝纤维内部且污染变色的浆糊,此种方法无法达到最佳清理效果。(图1415


 

 

14 清理文物表面的浆糊                   15 清理文物表面的浆糊


    4.
4 回潮揭背纸、平整文物

 使用超声波加湿器对背纸与本体相连部位进行回潮加湿,并使用竹签小心剥离背纸。剥离背纸后,使用加湿器继续回潮皱褶部位,并使用玻璃片平(图1617


 

16 回潮揭除背纸             17 平整文物


4.5 染色

因为圣旨的材质是丝,为使修复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与文物接近,挑选与织物纹路相近的电力纺布料作为修补衬布。为达到修补后视觉相近的效果,衬布丝线需要染色,力求所染颜色与目标色相近。此次选择土黄、褐色、棕色3种合成染料配色,经过染色,将白色真丝电力纺和真丝线染成与织物接近的颜色,待用。(图18

 

18 经过染色的衬布与文物缺损处进行对比

4.6. 针线法修复

根据织物尺寸,剪裁出适合的衬布。在织物变形缺损部位,衬布要略大于缺损面积。将剪裁好的衬布平铺在织物下面,量出相应位置,用染色的真丝线缝补加固。根据织物不同破损状况,修复人员使用不同的缝补技术进行修复。(图1924

4.6.1 破裂缺损部位的修复

织物的破裂缺损主要表现是经线或纬线断裂、缺失,裂口边缘的面料质地一般都较脆弱易脱丝。针对这种情况,先用跑针将补料四周与织物缝牢,梳理破损处的经纬线,再用钉针将缺损边缘的毛丝用缝丝揽住,减少脱落,这种针法在织物表面显露的缝线针脚较短小,且具有一定的坚牢度。

4.6.2 脱线边缘的修复

形成脱线的边缘,织物的物理性能较差,已经不能承受外力牵拉。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将织物与补料缝合在一起形成包边,增加织物边缘强度。针法采用小而稀的交叉针。在传统缝纫中,这种针法一般多用于固定服装的贴边,针迹短而整齐。这种针法不仅可以使织物与补料缝合,还可以揽住脱线边缘的毛边。在织物牢度较差的脱线处,还需用跑针再加以固定。这样,能使织物的脱线得到有效的控制,增强面料的强度,使织物的结构保持稳定。

4.6.3 整体强度的增加

破损和边缘脱线处修复完成后,在圣旨背面统一加一层白色电力纺衬托,与连缀而不与文物直接缝合,这样可以从整体角度加强文物的力学强度,同时也保持一定柔软度。


 

19 修复破裂缺损部位  20 修复边缘脱丝部位


 




 

   21 局部破裂缺、边缘脱丝修复前状况22 局部破裂缺、边缘脱丝修复后状况



 

23 清咸丰年诰命圣旨修复后正面状况

 

24 清咸丰年诰命圣旨修复后背面状况


5. 讨论

这件圣旨本体为绫锦丝织品,原先使用书画装裱工艺进行装帧,背面托裱三层厚宣纸托裱法对圣旨加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装裱用的浆糊逐渐老化板结失去粘结力,导致背托纸与圣旨本身的丝织品完全脱离,无法起到保护作用。从细部观察发现,当时为使宣纸紧贴绫锦,托裱工使用了较稠的浆糊(因为绫锦织物较为厚重,若想用宣纸托裱,必须要用稠浆糊。此外,单层宣纸强度较弱,还必须使用多层厚宣纸托裱,才能使柔软的丝织品硬挺),浆糊通过绫锦丝纤维的缝隙渗透至表面堆积结壳,有些呈现出淡黄色,有些与污染物结合呈现出深褐色,严重影响圣旨表面的视觉效果。

在修复之前,以上这些问题是修复师需要考虑的。能否还沿用以前书画装裱工艺对圣旨进行托裱,经过反复权衡,修复师根据文物保护修复的可再处理原则、可识别原则、最小干预原则,最终确定整体拆除背纸单独保存,选择使用一种物理加固方法---运用针线缝补法对其进行加固保护。主要考虑以下两点:①这件圣旨的本体是绫锦类丝织品,选用丝绸和丝线修复,符合修复材料与文物相容相似性原则,可以减少纸张与丝绸之间因材质不同而产生的材料老化相异性。②修复方法是使用针线进行织物衬补,这种修复方法不会改变文物原始外观且具有较高可再处理性,比较适合平面丝绸修复,其优点是能够使丝绸织物保持柔软的特性,并使织物得到平展。同时,不会加入过多的化学材料,减少了修复材料对文物的损害[3]


6. 结语

这件圣旨修复后尺寸313.2cm*31cm,比未修复前的长宽略大,主要是由于经过平展,原先的皱褶丝纤维得到伸展所致。经保护修复,文物表面的皱褶得以平整,部分污渍被去除,圣旨文字可以显现识读。文物缺损部位得到有效加固,修补部位与原文物的视觉效果相近。文物整体强度得到提高,适于保管及展览要求。

文物保护修复涉及到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等多个方面,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才能制定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俐君. 辽代方胜蜂花飞雁锦袜的修复[J]. 文物保护考古科学,200214(1)41.

[2]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主编,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技术手册.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88.

[3] 王晨. 破损丝绸服饰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研究[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5, 2: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