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示:
2024年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单位预算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成果 > 漆木器
沂南棺木
作者:吴双成 | 来源:省修复中心 | 发布时间:2018-06-26


 

山东沂南河阳社区墓地出土棺木保护修复项目

  

概况

在沂南县河阳社区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三座清代墓葬。报经国家文物局同意,201369726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临沂市、沂南县文物部门,抢救性考古发掘3座清代墓葬。为做好该墓地出土棺木的保护与修复工作,201312沂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委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沂南河阳墓地出土棺木的前期研究和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工作。保护修复方案于20153获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博函(20151531号)。201511月,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实施方案,并成立项目。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为项目实施牵头单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为技术指导单位,沂南县博物馆参与,实施过程时间如下:

2013.6—2013.7:考古发掘及现场保护;

2013.8—2014.3:自然脱水保护及前期研究;

2014.4—2015.3:自然脱水,保护方案编制及报批;

2015.4—2016.4:项目实施前期研究及准备阶段:

2016.5—2017.7:项目实施阶段:

2017.8—2017.9:项目资料整理及验收工作。

分析测试

自方案编制以来,共进行了五次分析测试工作。三次树种鉴定,二次髹饰层等分析测试工作。前后共选取了153个样品,实际分析了87个样品,样品涉及树种、髹饰层、密封料、填充物及污染物等多个方面

棺木木作工艺分析研究

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木作工艺不断进步。尤其是到明清时期,随人们对家具追求,更得到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有100多种卯榫结构[i]。在保护修复沂南河阳社区墓地出土清代棺木过程中,发现除M2:南和M3:1棺木存在部分铁钉连接外,其余都是卯榫结构。主要发现了龙凤榫、穿带、龙凤榫加穿带、燕尾榫及穿销五种卯榫结构。

表面髹饰工艺

在沂南河阳社区墓地出土清代棺木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采用显微、红外、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棺木表面结构、污染物、成分等进行了分析测试工作。

通过对分析测试结果的简单统计,结合保护修复过程中宏观观察,共发现红、黑两种色泽髹饰层。髹饰层有底部带有麻布,多不带麻布。

保存状况评估

1  各个棺木整体保存状况评估表

棺木

保存状况

M1:南

M1:中

M1:北

M2:东

M2:中

M3:1

M3:2

M3:3

M3:4

完好

 

 

 

 

 

 

 

 

 

微损

 

 

 

 

 

 

 

中度

 

 

 

 

 

严重

 

 

 

 

 

 

 

 

濒危

 

 

 

 

 

 

 

依据《馆藏出土竹木漆器类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将每具棺木的具体病害进行分析整理并归类,大致分为棺木胎体、髹饰层和文字及其他三个部分,如下表所示。

2  各个棺木不同位置保存状况评估表

棺木

病害

M1:南

M1:中

M1:北

M2:东

M2:中

M3:1

M3:2

M3:3

M3:4

胎体

残缺

 

 

 

 

断裂

 

 

 

 

 

 

 

裂隙

糟朽

生物损害

 

 

 

 

 

 

 

 

盐类病害

 

 

 

 

 

 

 

 

人为损害

 

 

 

 

 

 

 

 

髹饰层

残缺

 

脱落

 

 

 

 

 

裂隙

 

卷曲

 

 

 

 

 

 

 

起泡

 

 

 

 

 

 

 

文字及其他

残缺

 

脱落

 

 

 

褪色

 

 

 

 

 

 

 

模糊

 

铁环锈蚀

 

 

 

 

 

保护修复示例

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表

文物名称

沂南河阳社区墓地M3:3室棺木

收藏单位

沂南县博物馆

文物登录号

M3:3

文物来源

考古发掘

文物时代

清代

文物材质

漆器

文物级别

未定级

方案设计单位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沂南县博物馆

保护修复单位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沂南县博物馆

方案名称

山东沂南河阳社区墓地出土棺木保护修复方案

批准单位及文号

国家文物局

文物博函[2015]1531

 

 

 

文物保存现状表

文物

保存环境

2013年出土后,一直放置在有空调控制的文物库房。

外形尺寸

(cm)

棺盖总长

前宽

后宽

前厚

后厚

重量(g)

 

253.6

78

60.5

17.5

12

左墙长

左墙前宽

左墙后宽

前厚

后厚

237

67.3

48.5

14.5

12

右墙长

右墙前宽

右墙后宽

前厚

后厚

236.5

66.5

48

14.3

12.5

原保护

修复情况

病害状况

胎体:严重腐朽,结构散落,仅残存左右棺墙及棺盖,板与板连接脱落。

漆膜:残缺、断裂、脱落

文字:残缺、模糊不清

保护修复前影像资料

棺盖外表

M3:3 棺盖表面

棺盖内侧

M3:3  棺盖内侧面

棺盖局部2

M3:3  棺盖表面局部

棺盖前

M3:3  棺盖前表面

棺墙局部

M3:3  棺盖前端左侧

棺盖后1

M3:3  棺盖表面后部

右棺墙

M3:3  右侧棺墙表面

棺墙内侧面1

M3:3  右墙内侧面

棺墙内侧面

M3:3  左墙内侧面

棺墙内前

M3:3  左墙内侧面

棺墙内尾巴

M3:3  左墙内侧面后部

棺墙前

M3:3  左墙外表面前部

备注

 

 

 

 

 

文物保护修复记录表

综述:

本棺木保存现状极差,仅残存棺盖、左右棺墙三部分。为卯榫结构,糟朽、残缺严重,连接强度丧失,内侧面髹饰层因胎体糟朽大部分脱落及与胎体分离。

棺盖表面有金漆文字,为能更长久保存、展示,决定残存部分保护修复,残缺部分补配,完整复原该棺木。

复原依据:棺盖板与棺墙接触面应为平行面,根据对接痕迹可确定棺墙外倾斜角度,根据倾斜角度可确定棺底宽度,本棺木制作方式与M3:1尺寸类同,又M2:中结构营造方式近似,参照以上两棺木尺寸方式复原该棺,在发掘工地收回的残料中查找拼对,有疑似前后挡板的残料,因板料厚度小收缩变形大,两端榫头糟朽严重,复原时只做尺寸参考。

棺盖文字有残缺、模糊,难以界定字体边沿,故保留文字区域未做清理。

修复后尺寸(cm

总长

前高

后高

底座长

修复后重量(g

 

251.8

109.6

79.6

227

前上宽

前下宽

前墙厚

 

78

95.5

14.5

 

后上宽

后下宽

后墙厚

 

60.5

72

12.5

 

保护修复后影像资料

左视图M3-3

M3:3室 左视图

M3-3右侧面

M3:3室 右视图

正视图M3-3

M3:3室 前视图

后视图M3-3

M3:3室 后视图

效果图M3-3

M3:3室 斜视图

M3-3棺木上口jpg

M3:3室 棺木上口

M3-3棺盖上平面

M3:3室 棺盖上平面

M3-3棺盖内侧

M3:3室 棺盖内侧面

完成日期

20177

修复人员

刘建国,文凤浩,侯博超,英春天,杨蕊,李伟超,尚凡慧,张天成,翟金良

审核

吴顺清

工作日志(略)

自评估:

在该M3:3室棺木的保护修复过程中,根据棺木的保存情况分别进行了清洗、修补、补配等保护修复措施。保护修复完成后其整体效果、结构强度、表面髹饰层等各项性能稳定,器物完整。

M3:3室的馆藏条件建议根据《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等标准或规范化文件要求执行。

依照《馆藏出土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记录并整理了M3:3室的修复档案,测绘数据记录、修复部位及材料、工艺等数据完整、详细、真实

签章:

日期:

 

树种分析测试结果

序号

墓葬

样品编号

取样位置及描述

鉴定结果

1

M3:3

M3-310

棺盖前端左侧木材/块状

侧柏

2

M3:3

M3-314

右墙前蝴蝶扣木质/块状

侧柏

3

M3:3

M3-327

左墙后端木块/块状

侧柏

髤饰层及密封材料分析测试结果

序号

墓葬

样品编号

取样位置及描述

鉴定结果

1

M3:3

M3-306

棺盖表面髹饰层/片状

为两层结构,上层为黑色大漆层,下层为棕色基底层;表面红外检测有漆成分,有桐油成分

2

M3:3

M3-313

左墙后蝴蝶扣髹饰层/片状

木材样品;未发现大漆与桐油

3

M3:3

M3-328

右墙前燕尾扣处髹饰层/片状

大漆、基底、木材3层结构;表面红外检测有漆成分,有桐油成分

4

M3:3

M3-331

右墙上板缝外髹饰层/片状

大漆、基底、木材3层结构;表面红外检测有漆成分,有桐油成分

5

M3:3

M3-325

棺墙板与板接缝中材料/块状

主要为木材。其表面有少量黑色颗粒;颗粒红外检测有漆成分,有桐油成分

填充物污染物及其他分析测试结果

序号

墓葬

样品编号

取样位置及描述

鉴定结果

1

M3:3

M3-305

 

棺盖表面泥土块/块状

2

M3:3

M3-302

文字层

棺盖表面前端泥土金漆/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