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讲好文物故事,传承中华文明。5月31日,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携手昌邑市文化和旅游局、昌邑市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山东昌邑廒里古船保护项目启动论证会”在潍坊昌邑市顺利召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键,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教授级高工何国卫,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原主任、研究员吴顺清,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馆员孙敬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研究馆员王守功,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方辉,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高明奎,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王斌,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滨,昌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洪波等出席。
论证会现场
与会专家学者在昌邑市博物馆仔细查看了廒里古船残件,听取了昌邑市博物馆馆长王伟波关于廒里古船的发现与发掘过程的详细介绍。
考察现场
考察现场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昌邑市博物馆在下营镇廒里村东北胶莱河与漩河入海口处发现古船残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昌邑市博物馆联合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出土船体残件12块。其中,2号船板残件尤为引人瞩目,由4块长11、宽0.6、厚0.3米左右的巨大木料组成,重达8吨。古船构件出土后迁移至昌邑市博物馆进行浸泡保护。
据两组木材样品碳14测年数据显示,该古船可能建造于574至657年间的隋唐时期,是山东地区目前发现单块船材最大的古船。
论证会现场,与会专家听取了保护项目负责人、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研究馆员吴双成汇报的古船保护修复方案。对古船的时代背景、性质、功能用途及未来的保护与展示方法进行了深入地交流讨论。对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和操作工艺进行了充分研讨,认为所提出的方案合理、材料选用适宜。专家们普遍认为,昌邑廒里古船的发现对中国造船史、海运史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下一步,项目保护修复团队将按照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尽快开展船材的测绘、清洗、脱色、脱水等保护工作,并力求在依据充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恢复古船的空间结构,让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彩。
论证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昌邑廒里古船保护修复项目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将携手国内外文博单位、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